景区资讯 > 公告公示 >
【科普专题】治水明贤
发布时间:2023-01-09

明清时期,在除水害兴水利的伟大实践中,涌现出了一大批治水名人名家,他们将水利事业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,实事求是、因地制宜,坚持科学治水,为水利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1.1365—1433年),字彦纯,安徽合肥人。明代漕运制度的创立者与奠基人。永乐二年(1404年),以平江伯充漕运总兵官,总理河漕。永乐二年,陈瑄于淮安新城增建义、礼、智、信四坝,与原有仁坝合称淮安五坝。仁、义二坝在新城东门外,漕船由此入淮;礼、智、信三坝在新城西北,商船由此入淮。永乐十三年(1415年),陈瑄开清江浦河,自管家湖至淮、黄交汇处的鸭陈口。运口处建新庄闸,以东依次建福兴、清江、移风和板闸四闸。清江浦所在地区后来发展为淮安重镇。

2.王恕1416—1508年),字宗贯,号介,又号石渠,陕西三原人。正统十三年(1448年)进士,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等。成化七年(1471年),奉总理河道。王恕是明代首任总理河道的官员。任职期间,疏通高邮、邵伯等湖,修扬州雷公、上下句城、陈公四塘水闸等。著有《漕河通志》,后工部郎中王琼在该书基础上撰成《漕河图志》,该书是关于京杭运河的第一部专志。

3.刘大夏1437—1516年),字时雍,号东山,湖广华容人。天顺八年(1464年)进士。明前期黄河治理过程中分洪主张的代表者。弘治六年(1493年),黄河于河南荆隆口、黄陵冈等地决口,冲溃山东张秋运河,刘大夏先疏通上游的孙家渡、四府营等河以分水势,同时筑长堤,起胙城,抵徐州,长达三百六十余里。黄河大治,运道畅通。

4.王宗沐(1523—1592),字新甫,号敬所,临海城关人。隆庆元年(1567年),起为山东左布政使。编纂《东省经制全书》。后升右副都御史,总督漕运兼抚凤阳,任内提高淮河防洪能力。明嘉靖、隆庆时期,南流黄河屡决邳、睢,高家堰和淮安大河南堤不断受到冲击。隆庆五年(1571年),王宗沐主持修筑高加堰,自武家墩至石家庄计30里。为减少里下河地区水灾,王宗沐于隆庆六年至神宗万历元年(1572—1573),重修高家堰和淮安西长堤。

5.潘季驯1521—1595年),字时良,号印川,浙江乌程人。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进士,官至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。潘季驯是古代对泥沙运行规律认识集大成者,先后四次总理河道,历时27年,主持治理黄河、淮河和运河,创立了束水攻沙” “蓄清刷黄等理论,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建树。他认为:清口乃黄淮交汇之所,运道必经之处,稍有浅阻,便非利涉。但欲其通利,须令全淮之水尽由此出,则力能敌黄,不能沙垫。偶遇黄水先发,淮水尚微,河沙逆上,不免浅阻。然黄退淮行,深复如故,不为害也

潘季驯在总结前人防洪度汛经验基础上,提出著名的四防二守法。四防即昼防、夜防、风防、雨防。二守即官守和民守。该法至今仍在使用。

6.靳辅1633—1692年),字紫垣,汉军镶黄旗人。康熙十六年(1677年),靳辅从安徽巡抚临危受命调任为河道总督,对黄、淮、运进行统一治理。黄河、运河出现几十年相对稳定的局面。由于靳辅基本承袭潘季驯的主张,并有所发展,史有潘、靳之称。

7.张鹏翮1649—1725年),字运青,号宽宇,四川遂宁人。康熙九年(1670年)进士。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出任河道总督,主持治理黄河、淮河和运河八年,治清口,筑高家堰石工,改高家堰六减水坝为三滚水坝,开新中河,筑归仁堤,采用裁弯取直、助黄刷沙的办法整治黄河等。著有《治河全书》。生前,康熙帝对他的评价是天下廉吏,无出其右;逝后,雍正帝赞誉他:志行修洁,风度端凝

8.齐苏勒(?—1729年),字笃之,满洲正白旗人。雍正元年(1723年),出任河道总督,改建河南阳武、祥符、商丘三县险工段,新建河堤六十余里;筑洪泽湖口束清坝,束高清水以抵黄流;人工疏浚坝侧黄沙,以免倒灌入湖;改低高家堰滚水坝门槛,以利泄洪;清理山东南四湖、北五湖湖区垦占问题,确保漕运畅通。雍正七年(1729年),齐苏勒病故。次年,京师贤良祠建成,与靳辅一同入祀。

9.嵇曾筠1670—1738年),字松友,号礼斋,江苏无锡人。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进士。雍正元年(1732年),擢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,并署河南巡抚。不久任东河(山东、河南)副总河,专督黄河河工。因治河有功,擢升为兵部尚书,后又转任吏部尚书,仍管副总河之事。雍正八年,任江南河道总督,驻清江浦(今淮安),督修山盱、高堰堤段,以及运河通长江的芒稻河闸等关键性堤闸工程。因治水有功,卒后同靳辅、齐苏勒例,入祀京师贤良祠。其子嵇璜曾任东河总督。

10.高斌1683—1755年),字右文,号东轩,奉天辽阳人,慧贤皇贵妃的父亲。雍正十一年(1733年),署江南河道总督,十三年(1735年),再任江南河道总督。乾隆帝南巡,以大学士衔管河道总督事、两江总督。创建分黄助清措施,克著勤劳,取得了黄河安澜、淮水畅出清口、运河通畅、漕运无阻的局面。乾隆十八年因身任河督失职受惩罚。与靳辅、齐苏勒、嵇曾筠等人同入祠,后在清江浦运河北岸建四公祠

11.尹继善1695—1771年),字元长,号望山,姓章佳氏,满洲镶黄旗人,大才子袁枚座师。雍正元年(1723年)进士。雍正六年(1728年),授内阁侍读学士,协理江南河务。八年,署河道总督。乾隆十八年至二十年(1753—1755年),任江南河道总督。尹继善入仕后六载成巡抚,八载至总督,这在清朝政界可谓一大奇迹,连乾隆也称八年至总督,异数谁能遘

12.黎世序1772—1824年),初名承德,字景和,号湛溪,河南省罗山人,进士。县令起家,历任淮扬道赏按察使衔。嘉庆十七年(1812年),出任江南河道总督。他继承了靳辅减黄助淮刷黄方略,在徐州城西北十八里屯、王家山、虎山等地依山建造滚水坝多座。卒后,入祀贤良祠。道光四年(1824年)病逝于任上。

13.麟庆1791—1846年),完颜氏,字伯余,别字振祥,号见亭,满洲镶黄旗人。嘉庆十四年(1809年)进士,授内阁中书,迁兵部主事,改中允。道光年间,担任江南河道总督10年。时淮安境内淮河与洪泽湖逐渐淤高,麟庆积极实施蓄清刷黄措施,筑坝建闸,开挑引河等,幸免无事。

14.林则徐1785—1850年),字少穆,福建侯官人。清嘉庆十六年(1811年)进士。道光二年(1822年)授淮海道,擢升江苏按察使、布政使,曾奉命督修高家堰大工,曾主持过周桥大塘的修建。道光十一年(1831年),出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。在治黄史上,他是首倡用石料修筑河工的总督之一。

15.张井1776—1835年),字仪九,号芥航,又号畏堂、二竹斋,。道光四年(1824),署河东河道总督,次年,实授河道总督,兼漕运总督。曾增修河堤、浚各湖斗门引渠。又疏议在上游深刷河身以保护民田,创灌塘法以便漕运。张井任南河总督时行借黄济运之法,运河中漕船未及过关皆搁浅,创灌塘法,无借黄之险,兼省盘驳之费,一时称便。但该法效率不高,8天才能灌放一塘。此法道光二十年(1840年)停止使用。

16.吴棠1813—1876年),字仲宣,号棣华,安徽盱眙人。咸丰十年(1860年)授徐海道员。次年,任江宁布政使,代理漕运总署。同治元年(1862年),于总河署故址建漕督行署,称漕河总督署。次年,实授漕运总督,以黄河北徙,拆武家墩以北石工,修筑清江城。四年调两广总督,未赴任,留漕督原任,筹划恢复河运,以小粮船岁运四万余石。

17.郭大昌1741—1815年),字禹修,淮安府山阳县高良涧(今淮安市洪泽区)人。16岁时任江南河库道贴书(帮写)。他长期钻研河务,熟悉河工技术,对黄河堵口具有丰富的经验,人称老坝工,以后被淮扬道聘为幕僚。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黄河大决于清江浦老坝口,就是他主持成功堵决的。他一生讷于言而拙于文,秉性刚直不阿,遭到河官打击,一直得不到重用,后被迫辞职。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