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区资讯 > 公告公示 >
【科普专题】驻浦河道总督之起始渊源
发布时间:2023-01-02

南宋绍熙五年(1194年),黄河夺泗夺淮以后,古淮、泗水交汇处的清口(又称淮泗口)成为黄、淮、运河的交汇处,使淮安成为我国南北水上交通绕不开的关口,漕运的咽喉,大运河上最难治理的地区之一。居天下之中,北达河、泗,南通大江,西接汝蔡,东近沧溟,唐宋直至明清,都在淮安设有漕粮转运仓。

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,黄河和运河有险情就临时派遣尚书、侍郎及都督等去主持治河事务。永乐二年(1404年),平江伯陈瑄为漕运总兵官驻节淮安,开始以海运为主。至永乐十三四年,山东会通河、淮安清江浦河次第通航后,漕粮以内河运输为主,漕运总兵官遂统管河道、漕运之事。明景泰二年(1451年),始设漕运都御史。此后,多以漕运总兵官或漕运都御史兼理河道。

明成化七年(1471年),始设总理河道,此后,逐渐成为常设职官,衙署设于山东济宁。隆庆年间(1567—1572年),总理河道加提督军务衔;万历时,设总理河道兼提督军务。万历六年(1578年),潘季驯第三次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,驻节淮安,主持治理黄、淮、运河。他在经过前两次治理实践和吸取前人治河经验的基础上,提出治理黄、淮、运河的关键是治黄,应当把治河与治漕,治河与治淮,治河、治淮与治海口,兴利与除害结合起来,统筹规划治理。他的治水思想和治水方略,得到朝廷的支持,一项以清口为中心的规模空前的治理黄、淮、运河总体工程开始实施。在潘季驯任上,淮安清口水利枢纽初具规模,该枢纽包括:清口以上数百里的黄河两堤束水攻沙系统工程,加固加高高家堰的蓄清刷黄系统工程,清江浦河口的防黄倒灌引水济运工程,以归仁堤为主的减黄助清工程,清口以下的减水坝工程等。

潘季驯治理黄、淮、运河的理论与实践,为后世所遵循与发展。清代的河督靳辅、张鹏翮、齐苏勒,江南河道总督嵇曾筠、高斌、麟庆、吴嗣爵、兰第锡等人也都对清口枢纽进行了大规模建设,使清口成为同时期技术领先世界的大型水利枢纽。同时,清口区域也成为历代水利专家从事科技创新、展示聪明才智的最佳场所。清口作为历史久远的水利枢纽,施行了三项国际公认的古代世界水利科技创新成果:一是世界最早的箱式船闸诞生地;二是世界领先的治理多沙河流技术;三是洪汛高水位的堵决技术。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