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区资讯 > 公告公示 >
【科普专题】清代黄淮运河治理相关史料
发布时间:2023-10-16

长期的治水实践使淮安地区成为清代水利工程最为密集、工程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区,由此衍生出具有显著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工程与管理文化,并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治水文献。这些治水史料倾注了水利先人探索自然、探求规律的无数心血,凝聚了华夏儿女自强不息、艰苦创业的不朽精神,是现代治河的重要参考史料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。

1.河道总督署的档案文存。在任有作为的河道总督,多编纂专著,纵论黄、淮、运河治理的有关理论和实践。江南河道总督署自身的档案文存,也分期汇编成册,自雍正四年(1726年)至道光十三年(1833年)治理黄、淮、运河水利档案材料,如奏折、上谕等共3426件,曾汇编成《南河成案》《南河成案续编》共202卷。黄河北徙以后,又曾有人将咸丰五年(1855年)至宣统三年(1911年)的档案材料汇编成《黄运两河修防谕旨奏疏章程》,是黄河改道后的重要史料。

2.洪泽湖水位观测记录。因刷黄济运的需要,清代乾隆元年(1736年)开始,对洪泽湖的高水位做了系统的观测记录,基本没有间断,资料现存于清史档案中。观测水位的志桩,首先是设在淮阴区高堰洪泽湖大堤的石工墙上。随湖区的被淤积,水志桩逐步南移,先后移置于高良涧、黄堽寺,最后落户在蒋坝。经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的同志整理分析,已分析出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《洪泽湖200年水位》。这是我国最早较为系统的水位记载。

3.潘季驯著作。明代总理河道潘季驯创立了束水攻沙”“以水治水领先世界的治理多沙河流的理论和实践,并著《两河管见》《宸断大工录》等书,阐述他的治河思想、实践和奏疏,后整理成《河防一览》一书。是一代治河名著,为后世治河的主要参考资料,清乾隆时曾收入《四库全书》,汪胡桢等以乾隆本点校,收入《中国水利珍本丛书》,当今在黄河治理中,还多处在应用。

4.康熙治水言论集。康熙皇帝重视治河,将三藩、河务、漕运六个大字书而悬于宫中柱上,夙夜廑念。他通过批阅靳辅的治河奏章,并实地巡河,逐渐变为治水的内行。六次南巡,都是主要为到清口阅河,对河臣面授治河机宜,《康熙帝治河方略》为后人汇编。

5.靳辅著作。河道总督靳辅沿用潘氏治河理论和方法,并创建寓浚于筑的治理措施,著有《治河方略》及《靳文襄公奏疏》等,收于乾隆《四库全书》中,为后世治河的重要参考文献。其治河幕友陈潢冤逝后,由同乡张霭生将他生前的治河论述编为《河防述要》一书,附于靳辅《治河方略》中,亦为后世治理黄河的重要参考。

6.嵇曾筠著作。著有《防河奏议》《师善堂集》文献。

7.白钟山著作。白钟山字毓秀,汉军正蓝旗人,清朝大臣,两任南河总督,两任河东总督,平生治河40余年,熟悉河工利弊,存有《豫东宣防录》《南河宣防录》等重要治河文献。

8.黎世序著作。江南河道总督黎世序汇集康熙六十年至嘉庆二十五年的水利史料,著成《续行水金鉴》一书,全书共一百五十六卷。还著有《东南河渠提要》一百二十卷,《河上易注》十卷,都是后世治河的重要参考文献。

9.麟庆著作。麟庆生平涉历之事,各为记,记必有图,称《鸿雪因缘图记》。又有《黄运河口古今图说》《河工器具图说》等著作,对研究我国清代水利史有重要价值。

返回顶部